湖北日报报道:菜篮子拎出“科技范儿” 菜园子上演“机械总动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熊立水 鹿丹丹 吴静红
清晨,枝江七星台镇青春大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内生机盎然。漂浮在水面的育苗盘整齐排列,犹如绿色拼图铺满苗床。方寸之间,一株株番茄苗、辣椒苗等尽享智能水肥系统的呵护,舒展叶片,长势匀净。
“过去育苗看天,如今育苗‘看屏’。”合作社负责人盛东山打开手机APP,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一目了然,“苗子齐又壮,产量和上市时间都有保障。”
湖北是蔬菜大省,年产蔬菜和食用菌4600万吨,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以集约化育苗、机械化耕种、绿色化防控、水肥一体化灌溉和商品化采收的蔬菜“五化”降本增效健康栽培技术为引领,湖北的“菜篮子”拎出满满“科技范儿”。今年,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推广面积50万亩。
技术“撑腰”,西兰花日销1万单
10月27日,仙桃市陈场镇高台村,连片的西兰花如翠色绒毯铺满田野。10多名工人撒施蕾肥,动作娴熟利落。
“蕾肥用量得精准把控,不然容易烧坏菜心!”种植大户李健穿梭田垄间,不时提醒着。
谁能想到,这名“技术控”5年前返乡种西兰花时,还因不懂技术栽过跟头。如今从育苗到采收,有“五化”技术撑腰,李健种得省心、卖得舒心。
转变源于左桥村旭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该合作社种植西兰花2000亩,辐射带动300多户村民。今年,合作社的西兰花获得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
“科学种植是关键。”合作社负责人彭春霞道出秘诀:种植前先施足有机底肥“打底”,增强植株抵抗力;移栽时用鱼蛋白海藻肥“助力”,促根系长得壮;再配上精准的水肥调控,高产优质的基础就稳稳扎下了。
好菜不愁卖。合作社的西兰花一部分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及山东、山西等地,另一部分搭上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双十一”期间,单日订单量突破1万单、销量4万斤。
仙桃市种植西兰花近10万亩,经历过“家家种植、户户育苗”时期的大起大落,曾被菜农戏谑为“稀烂花”。近年来,该市主推“五化”降本增效技术发展西兰花5万亩,带动产业“换挡升级”。
为让技术扎根田间,仙桃市结合部级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建成15个育苗能力超2000万株的育苗大棚,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替代化肥;针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小菜蛾等病虫害,采用抗病品种、微生物土壤处理、黄板诱捕等绿色防控模式。
据仙桃市西兰花产业协会工作人员郑辉介绍,“五化”技术落地后,西兰花种植用工量减少15%,化肥与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亩均增产约15%,亩平节本增收320元,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菜园上演“机械总动员”
“嗒嗒嗒……”枝江七星台镇青春大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一台针吸式穴盘播种机高速运转,育苗效率大幅提升。
蔬菜生产中,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50%以上。近年来,枝江市示范推广蔬菜机械移苗移栽、自动育苗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装备,帮助菜户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今年春耕,枝江市在青春大队蔬菜基地举行辣椒机械移栽现场观摩会。移栽机配备智能化操作面板,只需在面板上轻松调整移栽株距、速度和深度等参数,随后切换至工作档,机器便能自动运行。移栽机还装备夹垄装置,下降时牢牢夹住田垄,确保行驶不偏航。
该蔬菜基地上演精彩的“机械总动员”。覆膜有覆膜机,一键铺膜、压土、覆土,铺出的膜面平整紧实;蔬菜施药,告别负重几十斤的药箱,电动弥粉机施药,一亩地不到5分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合作社蔬菜绿色防控服务面积超过1.5万亩次,机械化耕整、播种面积超过1万亩,年经营收入超过1000万元。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今年秋播,蔬菜机械化耕作在荆楚大地施展拳脚。
在钟祥市旧口镇,“藏”着全国最大的萝卜机械化种植基地,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种出的萝卜不弯不裂、大小一致,“旧口萝卜”美名远扬。
在嘉鱼潘家湾甘蓝示范基地,自走式移栽机、大型牵引式无人化作业移栽平台等甘蓝移栽设备集中亮相,作业效率是人工的5-10倍。
农技农机配套,设施化、智慧化赋能,湖北“菜篮子”越拎越稳当。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