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报道:风雨过后见“丰”景 走近大户看收成

2025-11-14 09:01 湖北日报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省经历干旱、秋汛等不利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当前,秋收基本画上句号,农户收成怎么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记者走近种粮大户、种菜大户、种果大户,听他们讲述这来之不易收成背后的故事,探究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丰收密码。

新品种新装备齐上阵 再生稻每亩多打300斤

蕲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陈钰

稻谷都卖完了,油菜也播下地了。蕲春粮农范成美终于迎来一年中难得的闲暇时光。

11月11日中午,阳光正好。年过七旬的范成美趁着好天气,坐在自家院子里,算起今年收成:“头季亩产1600斤,再生季800多斤,两季亩产2400多斤湿谷,比去年提高了近300斤。刨去种子、农机、肥料成本,每亩多赚100多元。我种了70亩田,多赚了7000多元!”

“今年七八月高温干旱,九月又有台风和暴雨,再生稻生产周期特殊,幸运地避开这些不利天气影响,还能稳产增产,关键靠科技!”范成美感叹。

范成美的家在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华中农业大学常年驻点,开展再生稻种植关键技术攻关,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

不远处的一块农田,便是华中农业大学与蕲春县农业技术促进中心联合建立的再生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每年从全国各地引进数十个新品种,开展田间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佼佼者”。范成美今年主要种植的3个稻种,便是去年试验中的“前三名”。

良种还需良法、良机配。今年春耕,专家们把国内最新的水稻有序抛秧机开进村,动员大户把机插秧换成机抛秧,提升秧苗质量。

“插秧机虽然方便,但刀具将秧苗插入土壤时,容易折断秧苗。抛秧机是把一钵钵带土的秧苗有序抛撒到田间,秧苗根系不会受损,成活率高,返青快,较机插秧可增产5%。”蕲春县农业技术促进中心高级农艺师钱太平说。

范成美果断试用新农机,机抛秧栽下去后,5天就返青,比机插秧提前5天,而且分布均匀、稻苗健壮。接下来,他每一步都紧跟专家的步伐,精细管理稻田水肥,及时除草打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7月,头季水稻成熟测产,亩产较去年增加100多斤,首战告捷。

接下来是再生季。过去,范成美和乡亲们没经验,为了赶农时,收割完头季,立刻往田间灌水,不料稻桩上的休眠芽不少被“泡死”。现在,他摸清了再生稻的“习性”,头季割完,先晒田一周左右,再灌水,促进再生芽萌发。今年,他家的再生稻再生季较去年又增产100多斤。

“产量上来了,品质也要提上去。”上周,范成美参加了一场再生稻“看禾选种”活动,新物色了几个产量较稳、米质较好的再生稻新品种,准备明年试种。“听说华农专家新研发了一款再生稻专用的低碾压率收割机,我也想试试……”

冬日暖阳下,广袤田野正孕育着来年的丰收希望。

分拣中心开具品质“身份证” 桃农售卖更从容

孝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通讯员 金天云 朱襄孝 高玉峰

立冬已过,位于孝昌县的湖北孝丰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卖桃的订单依旧不断。“刚把38箱冬桃发往了成都。”负责人魏恒介绍。

“一季赏花,三季品桃。我们的桃能够从5月一直产到11月,基本一上市就被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抢购一空。今年总体销售额为460多万元,和去年相比增长了20%。”魏恒算起丰收账,心满意足。

然而在过去,桃子可并没有这么火。孝昌县有70多年的种桃历史,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孝昌血桃”,但“丰产难丰收”“滞销贱卖”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桃农的问题。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尝试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十多个新品种,重点培育个子小、甜度高的品种。此外,严格实施绿色种植,使用发酵水肥,不打除草剂等。”魏恒说。

今年气候多变,旱灾之后又多雨。“干旱会让桃子停止生长,甚至落叶落果,多雨又会让桃子糖分下降,果面粗糙。为减少灾害影响,我们采用了滴灌设备,保证桃子的顺利生长。在雨季,又启用遮雨棚,为桃子遮风挡雨。”魏恒告诉记者,今年桃子品质依旧,与往年比并没有下滑。

最关键的是,今年7月27日,投资3700余万元、日处理50吨水果的冷链物流分拣中心直接建到了丰山镇上,一举解决了桃农“求爹爹告奶奶”的销售困局。

在分拣中心,桃子迎来华丽转身。在这里,智能筛选设备对桃子进行全面“体检”,利用光谱分析技术测出桃子甜度,采用高清快速拍照和分辨技术查看桃子外形,包括含水量、褐变、裂痕等多项指标,随后自动分级,让不同品质的桃子各行其道。“分拣中心还配套了冷库,延长了储存时间,让我们卖桃更加游刃有余。现在我们这儿的桃子,一斤价格往往都是8元往上走。”魏恒把所产的桃子全都送了过去。

当地还邀请全国各地100多个社区团购团长和供货商实地参观品鉴,丰山桃的销售渠道一下被打通了。

“现在我们参与社区团购,与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各地经销商联系,把分级后桃子的甜度和品质一发布,很快就收到了大批订单。”魏恒颇感轻松。“此外,现在的冬桃,在团购、电商平台上卖到了15元/斤还特别抢手,冷库基本快清空啦!”

魏恒计划,明年再增加300多亩,将种植面积扩至1000亩。“走精品果的路线,让美味的丰山桃走出大山、甜遍全国!”

冷链直通商超 蔬菜合作社每天接15吨订单

东西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萌叶

通讯员 熊立水

11月11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强鑫蔬菜产销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工人正在采收嫩绿的小白菜。

“去年这个时候,小白菜价格每斤仅1块左右,今年价格都在2到2.5块。”站在菜地大棚边,强鑫蔬菜产销合作社员工何超向记者介绍。

今年9月,我国云贵川及华北地区降水量增多,导致云南、山东等地蔬菜减产。接踵而来的冬季,气温又大幅下降,进一步延长了蔬菜生长周期。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往年秋冬季节最不好卖的蔬菜,今年行情不跌反涨。

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东西湖区是武汉市重要的蔬菜产地,是武汉市民重要的“菜篮子”之一。以强鑫为代表的蔬菜产销合作社,东西湖区有200多家。

“今年销量较好,每天15吨的订单几乎没有中断过。”强鑫蔬菜产销合作社副总经理王胜利说,“相比外省蔬菜产区的雨害问题,东西湖区面对的问题则是夏季高温。”

强鑫蔬菜产销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起就主要为中百、武商等大型商超供货。近年来合作社又与盒马、朴朴等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每日新鲜蔬菜订单在15吨以上。为了保证蔬菜的稳定供应,控制温度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种植的主要是小白菜、红苋菜、鸡毛菜等快生菜。很怕高温,温度一高,菜就不长了。”合作社总经理蒋盛栋介绍,他们今年夏季为蔬菜大棚盖上阴凉纱,从而让1600多亩蔬菜顺利闯过高温关。

除了种植环节,蔬菜运输环节的低温保鲜更加关键。

“我们合作的都是大商超,盒马超市的收货温度高于15℃就会直接退货。”蒋盛栋告诉记者,在政府每辆冷链车补贴30%的政策扶持下,他们一共配备了7辆冷链车,每辆运载量在6吨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客户需求。

克服了生产中的高温考验,优化经营模式也成为保证蔬菜丰收的重要因素。

2025年开始,该合作社实行员工入股模式,每位员工认购5万元股份,年终按照利润分红。

“相比以前‘大锅饭’,现在是每袋蔬菜都关系到员工年终奖!”蒋盛栋介绍,以分拣环节为例,以前容易出现“磨洋工”或不仔细的情况。武商等连锁商超,蔬菜出现烂叶或者分量问题会直接退货。实行员工入股后,往年这些影响强鑫效益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今年,该合作社的蔬菜销售额预计将达3000万元,基地收入预计突破1600万元,同比增长10%,入股员工年收入预计增长5万元至6万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