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农民日报报道:科技兴农的荆楚答卷

湖北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助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5-11-14 09:04 农民日报

科技创新浸润着荆楚大地广袤田野。日前,连续5年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突破50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突破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61项,集成示范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515项,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56项,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56个,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粮食安全到产业升级,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记录着湖北农业科技支撑再强化的坚实足迹,切实推动科技成果“写在荆楚大地上”,“长在田野里”。

创新为钥,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密码

秋收时节,在孝感市应城市田店镇畅马村5000亩水稻示范基地里,应城市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介绍,这里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全要素绿色生产技术及机械化生产试验基地,水稻品种优质率100%,“E两优”系列多个新品种亩产超过800公斤,亩纯收入1200元至1600元,广受农户青睐。

一粒好种,千粒归仓,如何既要高产又要优质?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水稻育种专家游艾青带领团队开发国内首款水稻主效功能基因育种液相芯片“稻功芯1号”,攻克籼稻花药培养效率低的技术难关,创建分子模块设计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高档优质稻、农业农村部超级稻等新品种35个。其中水稻新品种“E两优2300”创湖北省自育水稻品种单产最高纪录,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E两优19”入选全国“十大名优籼稻”,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解决了湖北省中籼稻“高产不优质”的技术难题,让更多“湖北粮”端上了国人的餐桌。

小麦地里,“科技良种”也展现着倔强的生命力。江汉平原高产高抗赤霉病品种捷报频传,“垦麦58”“轮选112”“鄂麦590”等品种的示范田不断刷新湖北小麦单产新纪录。在科技的加持下,麦穗饱满,麦芒如剑,证明了江汉平原不仅能够种植小麦,还能高产。

在各个关键农时,服务湖北农业的科技专家深入田间一线,实地调查粮食作物的土壤墒情与长势,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案。今年以来,湖北积极开展科技防旱抗旱行动,1万余份技术资料、2400余名技术人员、1660批次服务、780场农民培训,覆盖17个市州的密集行动,让防灾抗灾救灾技术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放眼西边,鄂西高山冷凉蔬菜规模全国领先,科技加持的“反季节”高山蔬菜乘着冷链车出山,为全国人民餐桌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如今,荆楚大地持续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湖北篇章,让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优质农产品跨越山海,滋养万千家庭的日常。

转化为桥,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万里长江第一洲——宜昌枝江百里洲驱车前行,目之所及是延绵的梨园。鲜为人知的是,因品种老化及技术管理落后等问题,百里洲砂梨曾差点儿就成了“记忆中的味道”。

“多亏了专家们在此设立工作站,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枝江双红砂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绪双高兴地说。如今,百里洲砂梨已实现“逆袭”,带动近万人就业,每年还吸引20多万名游客来这座江心小岛观赏游玩。

近年来,一批批先进实用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广阔田野。“五五”工程让科技的种子落地生根,长成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

在恩施州建始县红岩寺镇“硒都黑猪”培育基地里,一头头黑猪正欢快地拱着食槽抢食,油亮的皮毛在阳光下泛着光。“这些‘硒都黑猪’,可是我们用科技‘喂’出来的宝贝!已与当地建起了产业联盟,从种猪繁育到饲料配方,专家们手把手教,从屠宰加工到包装销售,标准一条条定。”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书棋说起这些“黑宝贝”,眼里满是骄傲。

“硒都黑猪”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历经12年培育出的新品种,实现了湖北省生猪国审品种从0到1的突破和优质猪种国产替代,入选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

水里的财富,也被科技“捞”了上来。国庆中秋期间开业的武汉汉街小龙虾快闪店举办“钳力无限”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在潜江市,小龙虾打通全产业链,“变”出新花样——虾仁、虾尾、调味酱、虾油……这背后,是依托于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五五”工程派驻的科技人员,长期在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湖北潜网生态小龙虾产业园等龙头企业驻点,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工的“魔法”。

“小龙虾产业是湖北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研结合,加工产品正逐步走向全国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加工所所长于巍介绍,已开发小龙虾新产品10款、授权专利11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项,研发的小龙虾生态冰温活运技术和智能物流技术,使生鲜小龙虾运输存活率从80%提升至95%。

增效为翼,铺就富民增收快车道

当夕阳泼洒在恩施州鹤峰县万亩茶园,景色美不胜收。近年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这里的一片片茶叶正跨越“绿色壁垒”远销海外,当地茶农人均收入超1.2万元。

湖北是茶叶种植大省,茶产业连接着万千农户的生计。但茶香中也飘着隐忧——病虫害频发,农药残留的门槛越来越高,怎么才能“虫口夺茶”?

“从鄂西到鄂东茶园,我们首次将生物防控与智慧植保创新融合,开发了茶园数字化生物防控智能决策平台,昆虫诱集、识别和测报系统平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中心研究员曹春霞告诉记者,随着生物防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1亩茶园仅人工成本就能省下84元。

在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五五”工程的推动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所针对恩施高山茶区生态特点,持续选育推广茶树新品种超30万亩。果茶所博士王胜鹏介绍,他在担任恩施蓝焙茶业公司科技副总的两年间,科技助力新增效益超500万元,生产的“恩施玉露”获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绿茶类“茶王奖”。

科技兴农,既要守好粮仓,也要点亮特色。当记者走进华中药用植物园,林下的黄连基地铺着黑色地膜,远望就如同给青山披上了“黑色铠甲”,蔚为壮观。“针叶林、厚朴树下很适合黄连生长,成活率高,杂草少,既生态又省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所研究员游景茂说。近年来,团队依托华中药用植物园的种质资源,选育出抗病高产的新品种“黄连一号”,制定了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让5万亩黄连在树荫下“安了家”,林下种植湖北贝母、淫羊藿等新模式也逐渐推广开来。

“跟着专家走,路才能越走越宽。”在恩施市新塘乡仁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特别的“黄连版图”。该合作社理事长赵仁林充满信心地说:“从育苗到管理,专家手把手教我,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带动20多户乡亲,户均增收超2万元。”

农业的账,既要算产出,也要提品质。“五五”工程为农业插上“双引擎”,一边让土地多产金,一边让风险少挡路,稳稳托住了农民的“钱袋子”。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张世伟表示,“五五”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下一步,湖北要聚焦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厚植胜势,补齐短板、夯实底板,在“十五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服务战略支点建设“五大提质行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努力在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开新局、建新功。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