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蹲点广水郝店镇,体验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共享”支点,撬动亿元集体经济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杨家林 刘冬 彭拯鹏
【阅读提示】
“地理位置偏远,远离核心经济圈,郝店镇曾经存在感很弱。”从广水市主城区出发,向北行驶二十多公里,到达与河南信阳接壤的广水市郝店镇,记者切身感受到郝店地理位置的偏远。
郝店镇党委书记朱建强说,与外界来往不便,资源难出圈,曾是制约郝店发展的桎梏。“但最近几年,我们的菌、桃、鳝产业发展活力十足,三大特色产业综合年产值突破亿元,还接连斩获国家卫生镇、省级特色小镇称号。”
是什么“硬核”力量撬动这座鄂北小城,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空壳村清零,18个村社发展各有门道?记者走访发现,当地凭借“共享”这把金钥匙,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密码,实现多产业齐头并进:香菇品牌组团出道,卖上“云端”;桃子未熟先售,变身“期货”;黄鳝住进智能“共享公寓”,农户轻松创业……
共享技术——村集体破痛点,种植户扩规模
关店村的“飞客三菇”组团出道
“我要6000棒!”“5000棒给我留着!”在关店村今年春季的菌棒认购会上,喊价声此起彼伏。
沉寂多年后,关店村的香菇种植重新“热”起来了。
四十年前,广水第一棒‘椴木菇’就在我们郝店镇试种成功。“但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形成发展势头。”镇长张鸿介绍。
这个“技术原因”,是食用菌生产环节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制袋。传统上,菇农一家一户自主制棒,棒料配比不科学、温度难掌控等问题,经常导致出菇量低、易感染杂菌。多年来,村民种菇收益始终难以得到保障。
“曾经,我们产出的花菇品质一流,可以和随县核心产区的媲美。”说起过去的高光时刻,张鸿充满惋惜。
不甘于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郝店镇在关店村试点打样,针对技术短板求突破。
2022年,以镇村两级平台小投入为杠杆,撬动乡投集团、移民资金、社会资本等2000多万元,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菌棒加工厂,年生产标准菌棒超过100万袋。
村里还统一将村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流转,搭建随州香菇标准化种植外棚,农户自建内棚享使用权,请来农技专家常驻“菇学堂”,统一技术指导。
集中制袋、共享菇园的这套“组合拳”,大大激活了生产活力,全村产能从不足10万棒跃升到130万棒。菇农轻松从种植“千袋菇”迈向“万袋菇”行列。
近三年,郝店村吸引返乡种菇的新农人达三百余人。“我的棚里是3.2万袋菌棒,村里派技术员给我指导,还提供各种机械设备,比打工收入高。”返乡的打工夫妻周朝祖、王洋说。
李绪强算了一笔账:农户投资成本降低40%,出菇量提升30%,户均年收入突破20万元。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过百万,实现从“空壳村”到“共富村”的跨越。
产业规模上来,品牌应运而生。“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等菇品牌凭借网络上云端,产品远销各地。种菇、卖菇三十多年的菇农大爷笑着感叹:“再也不用只等商贩上门了!”
今年,科技助力关店香菇产业再腾飞。香菇基地内,15座白色移动方舱格外醒目。方舱内空调恒温,模拟最佳生长环境,使花菇实现全年六茬采收,单棒产值提升5元。“普通大棚一年只出四茬,方舱种出的菇肉厚、香味浓,夏季还能填补市场空缺,一季收益超2万元。”村技术顾问曹猛介绍。
自打2023年12月获评全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李绪强信心倍增,他预计,今年集体经济可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带动菇农增收1000多万元。
共享情感——整棵认购,开拓“云”端市场
“期货桃园”融合农文旅
铁城村桃园,鲜桃满枝,一眼望不到头。
“5月下旬开始,我们3000亩桃子陆续成熟。”村支书程义泉满是自豪,“盛花期,每天有上千名游客、网红前来打卡。”
铁城村种桃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24名武汉知青扎根铁城村,种下第一批桃树。经过三代桃农苦心经营,铁城村的桃子品质优良,种类繁多。
然而,因为地处偏远,而鲜桃储藏期短、外运费用高,大多只能销往邻近周边。“没有好销路,桃子品质再好,也卖不出好价。”老桃农刘华国,对此感慨颇深。
转机发生在2023年。郝店镇党委决定,深挖知青的拓荒故事,冠名300亩“知青桃园”。同年,首次“知青回家”活动中,200多位参与者认购2000棵桃树,带动增收120万元。
“328元认购一棵桃树,每棵树保底给顾客35-40斤优质鲜桃。”村委会委员乾永安指着挂满认购牌的果林介绍道。去年,村里的三棵桃合作社通过商会认购就达4万斤。
这2000棵桃树在抖音平台,拥有专属成长日记。通过网络,认购人能实时了解认养桃树的长势。“客人买的不是桃,而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青春记忆。”合作社主播小刘直播时,总爱讲起这段知青往事。
如今,对铁城村的桃农来说,卖桃不是集中上市的价格大战,而是一场从春持续到秋的“期货交易”。
凭借土壤富含铁磷元素,铁城村近年先后与省农科院联姻试种名优新特品种,牵手武汉轻工大学建设千亩富硒桃园。现在的桃花谷,30多个品种遍布,果子次第成熟,从未出现扎堆上市滞销的情况。
“雪桃、胭脂红、小金果等等,从5月中旬,一直卖到11月不断档。”桃农乾永安如数家珍,他家120亩桃园,通过6个品种打时间差,亩收入超2000元。
讲好桃故事,共享桃经济。郝店镇聘请专业团队对铁城山片区进行整体规划,以赏桃花、品仙桃、看风电、游山水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观光区。目前,项目已投资30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道路、展示车间和观景台等配套设施,让这里成为“四季有桃、月月有节”的网红打卡地。
共享资源——村企联建“无中生有”
“公寓鳝鱼”拱出共富路
走进郝店村恒东水产智能化养殖车间,3500个“鳝鱼公寓”蔚为壮观。每个1.5立方米的养殖箱都配备水流调节、自动投喂系统,水质清澈纯净。
“我们村最大的优势就是水资源,但苦于没有经济实力强的经营主体来开发带动。”村支书宋和国深知龙头的引领作用。他三顾茅庐请回能人桑双建,投资1500万元建成恒东水产种苗孵化基地。
桑双建与村里联手,流转土地共同开展种苗孵化及成品养殖,引导农户发展鳝鱼养殖。农户可选择租赁大棚、认购网箱、劳务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
2023年夏天,首批培训吸引60余人参加。学员宋和霖经过两三个月学习,便从新手成长为养殖能手。他从合作社认购黄鳝幼苗,养大后售出,再按3元每条幼苗的价格支付认购费。
村民储可勤原本赋闲在家,没有收入。来到养殖基地后,她逐渐掌握鳝鱼人工取卵技术,每月收入可达5000元。“比我厉害的师傅们,最高能拿到一万多元。”储可勤打算继续精进手艺,向月薪万元努力。
“原计划由恒东水产和养殖户共同出资建造2000个标准化养殖池,但村民们热情高涨,现在已有3500个养殖池了。”宋和国一合计,按当前市场价格,鳝鱼产值已超300万元。目前,基地长期务工人员十余人,高峰期超70人,累计带动村民增收100万元以上,村集体从中分红十多万元。
看到郝店村的成功经验,郝店镇的中峰寺村立即“抄作业”,盘活闲置土地,建成宇意种养合作社的30亩共享鳝园,采用无土流水仿生养殖技术。
桑双建在浙江办厂的表弟夏增波,也被家乡的发展前景所吸引,计划带着创业项目返乡。
目前,郝店镇干部正在筹备“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等菇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铁城村的旅游道、停车场和观景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镇党委副书记黄忠斌透露,镇里有了最新规划,三年内打造千亩共享鳝园。
属于这片土地的共享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专家点评】共享经济下乡:乡村振兴中的理念创新与实践突破
省经管局局长 张晓军
共享经济并非新鲜概念,在城市,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模式早已普及。郝店镇将其引入发展村集体经济,却是一种创新性的迁移。
过去,农村资源分散、利用率低,集体经济往往陷入“空壳化”困境。而共享经济的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恰恰能破解这一难题。
郝店镇各村将闲置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新型合作模式重新整合,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单打独斗”的局限。
当分散的资源被纳入共享平台,一个农户的技术可以为全村服务,一片闲置的土地可以成为集体产业基地,其价值得到几何级数的放大。这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正是共享经济最核心的优势。
乡村振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但一定有因地制宜的创新。郝店镇没有照搬城市的商业模式,而是结合农村实际,探索出符合农民需求的可持续利益联结机制,既避免了资本下乡可能带来的“与农争利”问题,又确保了农民在共享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村民。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更需要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郝店镇干部群众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善于将新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探索,让广袤乡村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