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田间魔法”实现生态转型
——当阳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探新路
夏日,在当阳市半月镇胡家湾村的广袤田野,一场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方式变革正悄然拉开帷幕。秸秆、畜禽粪污及尾菜等生产生活废弃物,借助“多元废弃物智流膜堆肥技术”,踏上了向优质生态肥料转变的征程。
这一技术由新润洲环境技术(广东)有限公司携手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研发,为农业循环经济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田间绿色革命,废弃物实现生态转型
在胡家湾村堆肥基地的200立方米发酵池中,秸秆与畜禽粪污的混合物在微生物菌剂的作用下,正进行着奇妙的“蜕变”。与传统堆肥工艺不同的是,这里看不到机器来回忙碌的身影,也闻不到刺鼻的臭气。
奥秘就在于复合多层微孔过滤膜。这种神奇的膜犹如一个智能生态系统,既能牢牢锁住臭气和温室气体,又能保温、隔绝雨水,为好氧发酵提供绝佳条件。基地负责人介绍:“过去有机肥翻堆又臭又累,还得时刻盯着,如今全靠智能堆肥系统调控,30多天就能出肥。”单套200立方米规格的设备每年可处理2000吨以上有机废弃物,生产出的有机肥每吨售价400至500元,投资回报率达到17%至51%。
相关数据显示,当阳市的两处试点每年能够处理5000吨农业废弃物,较常规堆肥方式碳排放量减少了48%以上。尤为关键的是,这种“田间工厂”模式巧妙打破了传统集中处理的困境:无需大规模征地建厂,无需复杂的干湿分离工序,村集体只需提供场地,企业派驻设备,农户把废弃物运送至指定收集点即可,全程实现“零污染、零剩余、零排放,全利用”目标。村民李大爷由衷地感叹:“闻不到臭味,连苍蝇都不来。”
智流膜技术是新润洲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所合作研发的一项颠覆性创新。传统堆肥需要多次翻堆供氧,劳动强度大且污染空气;罐式发酵效率高但能耗高、挑原料。智流膜技术通过创新,重构了堆肥逻辑。
6月开建的两河镇30亩示范点,将实现多套设备集群化运作,预计年处理能力突破5万吨,标志着该技术从“单点试验”大步迈向“规模复制”阶段。
治污染、养耕地、绿色种植,循环链上的生态经济学
在胡家湾村蔬菜基地,施用智流膜有机肥的蔬菜油绿发亮,长势喜人。种植户算了一笔账:“过去用化肥每亩成本300元,现在有机肥成本不到200元,产量还提高了15%。”这种“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农户受益”的三角模型,正从根本上重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基本程序。
企业通过“废弃物换肥”机制有效降低了原料成本,农户用秸秆兑换有机肥,村集体提供收集场地获取服务费。数据显示,当阳试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农户每亩节本增效超过200元。新润洲积极拓展销售途径,将施用有机肥的蔬菜推向市场,形成了“废弃物处理—有机肥生产—绿色种植—高端销售”的价值闭环。
这种生态产业化路径成功破解了传统治污模式的“输血困局”,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对土壤健康的改善。连续3年施用智流膜有机肥的地块,有机质含量提升0.8%,化肥用量减少30%,实现了从单纯“治污染”到全面“养耕地”的深刻质变。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当阳频道 作者 尤蔓 陈鑫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