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的自然美景。”4月10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汪文斌在社交平台向全球推介武汉市黄陂区云雾山杜鹃花海,引来众多海外网友跟帖点赞。
不仅是杜鹃花,稻、果、茶同样是黄陂靓丽的产业名片。全区6.3万亩茶园,年产量1650吨,规模产量全市最大;2万亩草莓基地,年产量8万吨,规模产量全省最大;30万亩优质稻,年产量15万吨以上。
以“稻香、花香、果香、茶香”为主导,黄陂区培育壮大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3家,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50亿元。
稻香盈野 智慧农耕产佳米
前川街道港湾村永旺智慧农场,多功能耕地机翻田整地,“00后”农机手陶哲,操控无人机按设定航线在万亩稻田上方穿梭,腹部挂载的种仓“跃出”密雨般的早稻种子。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加持,一人控制多台农机,每天可完成50亩稻田的翻土、犁田、播种,作业精度接近100%。”负责人胡丹介绍,今年农场种植早稻500亩,中稻1.9万亩,去年水稻平均亩产1500斤,综合年产值达4000万元。
多年来,农场选育隆两优、华夏香丝等优质稻种,经过脱壳、打磨、抛光、色选等十道工序,采用稻鸭共生等种植模式,推出浮香大米系列产品。
“早稻基于常规稻,产糙米,具有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功能;中稻包括隆两优和华夏香丝,前者产量高、米质好,后者米型纤长、口感绵甜,是江汉大米的主导品种之一。”谈起水稻的特性,胡丹如数家珍。
研学实践区,数十台小型石磨整齐排列,“2019年,我们与市内旅行社合作,开设以水稻为主题的研学项目,包括回溯水稻一生的课程、磨米浆、种水稻等农事体验,每年接待学员游客2万至3万人次。”胡丹介绍。
2024年,黄陂区千亩以上优质稻生产新型主体达到79个,引进隆平高科、国英种业等优质稻系列品种10余个,综合年产值约6.7亿元。
花香漫山 杜鹃烂漫引客来
“杜鹃染红云雾山,诚邀各位来赏花。”连日来,木兰云雾山景区,杜鹃花竞相绽放,散发淡雅花香。接驳车往来不停,游客们爬山赏花、拍照打卡。
“景区占地25平方公里,拥有1万亩野生杜鹃花群落,包括映山红、毛鹃等380个品种。”景区负责人王艺杰介绍,今年清明假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9万人次,其中外省游客占比20%,预计4月接待游客40万人次。
景区包含花宇山、花海、花洋三大赏花区,因存在450米的海拔落差,各区杜鹃花“梯次开放”。目前,花洋杜鹃已进入盛花期,赏花期将持续至5月初。
“杜鹃喜半阴,温度较高时,管理人员会在早晨和傍晚,从巴山水库、矿山水库引水降温。我们还会监测土壤酸碱度,通过适量添加珍珠岩增强土壤透气性,同时定期除草除杂。”谈起杜鹃的养护措施,王艺杰头头是道。
2009年,景区开园,修建了20公里长的环形公路,串联起赏花点。2014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成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主要景区之一。除了万亩花海,景区还拥有十里长廊、天然溶洞等景点,增设峡谷漂流、秋冬徒步等特色项目,丰富游客体验。
“近期我们举办了‘杜鹃嘉年华’‘寻找十大最美花仙子’等活动,目前正在筹划‘花海音乐节’,通过‘赏花+美食+文艺’的模式延长花香产业链。”王艺杰表示。
果香绕梁 多元加工富农商
王家河街道岗上熊村,占地2000平方米的木兰红草莓加工基地,飘出甜润馥郁的红颜草莓果香。80名工人手持特制切片器,剔除草莓的果蒂、萼片。
“切草莓讲究刀法精准,果蒂去多了,单果分量不够,去少了,影响口感和果型。随后进行草莓的筛选分级。”技术指导高庆涛介绍。
去蒂除萼后,草莓“跳”进洗果机,经过3次清洗和冲荡,滤掉浮渣、灰尘、细沙,“坐上”传送带,进入二次筛选,“入住”零下40℃的冷库。
“我们选用第三批草莓尾果进行加工,往年此时,区内的草莓挂果后容易快速腐烂,加工可提高尾果利用率,同时助力种植户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基地负责人王俊介绍,除了自己负责的木兰红草莓小镇,邻村草莓采摘园、武汉远城区、红安、黄冈等周边地区的种植大户均为基地供果,目前日加工量达20吨。
木兰红草莓小镇建有542亩现代化钢架大棚,种植红颜、红玉等中高端草莓500余亩,年产量达200吨,综合年产值逾1800万元。
基地外,来自山东的货车打开厢门,静候多时。王俊不停接打来自全国各地合作商的电话:“做草莓酱、草莓酒、果干、糕点的客户都在和我联系,基地计划再招工200人,预计明年加工量可达2000吨,鲜果销售加上前端加工,年产值预计近3000万元。”
茶香满园 匠心工艺育优茗
日暖风和,品茗正当时。李家集街道泡桐店村千亩独屋湾茶场,茶农们手指翻飞,将绿茶鲜叶采入茶篓。
“茶场地处北纬30°,雨量充沛,拥有3公里长的自然隔离带,每块茶田都有山坳‘庇护’,冬暖夏凉,茶叶的保水性、绿色环保性得以保证。”茶场负责人江妮介绍。
制茶车间,工人们按“一芽一叶”标准对鲜茶初筛、称重,进行4至8小时的萎凋,随后以200℃的高温杀青,进行二次筛选、做形、磨光、提香、分级等工序,保证成品含水量不超过7%。
“我们在磨光的过程中调整茶叶的扁平度与色泽,确保成品均为绿中带黄的扁形茶——木兰春然。”江妮介绍,为养护茶田,茶场坚持通过人工除杂松动土壤,将茶饼、菜饼、有机肥混合施用,同时用粘虫板、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控。
自然优势加上考究工艺,“泡”出了木兰春然的茗香悠长。2010年,木兰春然夺得黄陂“木兰杯”品茶会第一名,专家评价:“叶形呈一旗一枪,栗香伴含炒干香,甘醇爽口有回甘,汤色绿黄又清亮”;2010年获湖北省第五届“鄂茶杯”金奖,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中茶杯”一等奖;2018年,获得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银奖。
“名叶”变“金叶”,用工高峰期,茶场为周边农户提供采茶、制茶、运输等工作岗位,每年累计带动增收300万元。
“我们的年产量并不高,但我们坚持‘匠心’工艺,致力于做好每一片黄陂优品茶。”江妮表示,计划新建50亩示范园,试种奶白、黄金芽等新品种。
黄陂区是武汉市最大的绿茶产区,年产值超10亿元。2024年,“木兰茶”入选国家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