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赤壁市广袤的田间地头,醒目的地膜覆盖着一片片农田。近年来,赤壁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探索农业地膜“科学使用—高效回收—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管理模式,破解农田“白色污染”难题,为绿色农耕注入新动能。
在赤壁市神山镇文清村农膜发放现场,种植户们有序排队登记、签字、领取农膜。农技人员现场讲解使用方法,指导农户规范覆膜、科学回收。“政府发放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无需人工回收,从源头解决了传统地膜残留问题,减少了农田污染。”村负责人高兴地说。
今年,赤壁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多渠道宣传,提升农民对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的认识。“目前,我们已开展8次专项培训,覆盖农户1500余户,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地膜项目推广负责人刘莉介绍。
在赤壁金果源果园基地,桃花、梨花、李花竞相绽放,黑色地膜整齐覆盖在果树丛间。基地负责人李海军表示:“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后,不仅节约了20万元换膜成本,还推动了生态种植模式。”该基地作为示范点之一,500亩果树全部使用环保地膜。
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建平介绍,2024年,该市投入96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3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1万亩。截至目前,已发放加厚高强度果茶园地膜262.35吨,全生物降解地膜29.5吨。
(选自湖北日报客户端赤壁频道 作者 樊瑞 郑星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