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一本“五色册”,万千“赈”能量——通城以工代赈项目巧绘共建共富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1-19 08:50                   分享到:

初冬的鄂南,层林尽染。通城县麦市镇陈塅村的以工代赈项目登记处,一本封皮卷边的“五色登记册”静静摊开。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清晰对应易迁户、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户和普通农户。依据此册,项目对困难群体优先派工。

“这不仅是用工指南,更是连接政府关怀与群众期盼的桥梁。”通城县委书记黄建平开宗明义,“‘五色册’绘出的是精准与温度,‘新机制’激活的是群众共建共享共富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1年以来,通城县争取中央资金4330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4个,在建成并升级一批乡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带动2741名群众务工增收1136万元——据测算,平均每100万元资金,带动约63名群众务工。

活机制:从“百姓看”到“一起干、共同赚”

曾几何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是“政府干、百姓看、老板赚”。

通城县发展改革局在以工代赈项目储备中,始终将“群众得实惠”作为首要标准,让项目向大量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劳力倾斜。“我们坚持‘先有群众就业需求,后有项目谋划实施’,把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开龙介绍。

项目落地后,若沿用传统招投标方式,农村弱劳力难以承接。通城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村民自建”模式,马港镇丁仙村作为首个试点,通过“三重一大”委托和“四议两公开”程序,由村两委牵头、项目理事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节省约20%的非建设成本,更让群众真正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马港镇党委书记陈志明介绍。

在丁仙村成功基础上,通城县绘制《村民自建工作规范流程图》,按“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推出25个标准化模板,推动村民自建从“探索”走向“推广”。如今,该模式已写入国家发改委《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成为“通城经验”的重要基石,并带动咸宁市今年的31个中央专项以工代赈项目全面推行村民自建。

这一模式让“赈济”初心落到实处。陈塅村易迁户吴学文,过去靠低保维生,今年成为“五色册”上的“红色”重点关注对象,获得村里以工代赈项目52天的务工机会,万余元工资已入袋,“这笔收入让我挺直腰杆,把酒也戒了。以后有项目,我还多出力!”

大坪乡花墩村推行“推磨式轮转”,累计吸纳448名群众务工;金山村安排假期返乡大学生参与建设,赚足学费……县发展改革局经济发展股股长洪铁龙介绍,以工代赈项目要求每100万元资金中劳务支出不低于30%,这一比例,在通城最高达到50%。

严监管:虽“减程序”但“码上督、云监理”

虽改公开招投标为“三重一大”委托,但减程序不减责任,少流程不少监管。“我们要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每一个项目经得起检验。”通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要求。

为此,通城县推广“码上监督”,确保项目在阳光下运行:资金使用实行“日清、周统、月结”,每个项目物资采购、劳务报酬专账管理、闭环运行且生成专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查看资金使用、工程进展、报酬发放等信息。

“‘码上监督’让群众成了项目的‘云监理’,有效防范了微腐败,也让镇村干部一身轻。”关刀镇党委书记黎望龙说。

项目验收环节,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技能培训效果等“赈”的指标纳入核心体系,组织行业专家、群众代表共同评议,确保政策不偏移。

验收后,项目使用权、管护责任移交村委会或其他受益主体,纳入农村“三资”平台长效管理。“这条路,项目设计时就把管护责任明确到人,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站在正在拓宽的村道边,关刀镇台源村党支部书记汪洋介绍。

重实效:从“挣现钱”到“长本事、强基建”

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中,通城县不仅希望靠项目解决群众眼前收入,更注重让“投资于人”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坚持“鱼渔同授”,技能培训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陈塅村的培训现场,老师傅手把手教浆砌石护砌、水泥砂浆调配;北港镇沉山村,216名村民系统学习立方脚测量、浇缝压顶、项目保养和安全生产……2024年以来,全县开展技能培训46场,培训1800余人次,其中427人掌握新职业技能。

“培训让村民从‘小工’变‘技工’,日工资涨了,就业底气足了。”北港镇党委书记张志龙表示。项目完工后,当地还协调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种养殖、直播等培训,积极对接产业园区、帮扶车间用工需求,解决群众长远生计。

“以前只会搬石头,现在懂混凝土配比,出去打工也敢谈条件了!”沉山村村民李树雄满怀信心。目前,参加培训的村民中,80%以上的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二次就业”。

一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马港镇黄鹤村公路改造后,群众进城缩短20公里;隽水镇油坊村渠道疏通,千亩良田实现自流灌溉……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全县累计升级改造20.39公里村道、护砌维修18.3公里沟渠、整治9口水塘。

“这是我们村民自己治理的河道!”站在桂家河畔,沉山村党支部书记胡宜良自豪地介绍,治理后的2.1公里河道,今年已安然抵御两场洪水。

“通城的‘村民自建’,实现了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来到沉山村调研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调研组负责人评价,“这种创新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探索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