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科技加持油菜花开“三重金”

发布时间:2025-11-19 08:54                   分享到:

秋末初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5万亩油菜在山峦丘壑间翻着碧浪,寒林枯草间透着勃勃绿色生机。恩施地处武陵山区,油菜是当地秋冬农业的主要作物,但多年来仅形成以油用为主的单一产业链,产业价值如何进一步提升?

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表示,在国家新一轮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背景下,恩施州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生态、富硒资源优势,挖掘油菜多种功能利用,推动油菜产业链向菜用、油用、花用多元拓展,打造了武陵山区“油菜+”农旅结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科技赋能的“山区油菜多功能利用模式”,把更多冬闲田打造成农民的增收致富田。

富硒油菜薹周年供应

11月11日,恩施市崔家坝镇斑竹园村油菜基地迎来热潮,恩施油菜薹产销对接暨品牌推介活动在此举行,现场客商集中签约采购,总金额近2000万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顿小玲介绍,恩施油菜薹除了富集硒,还富集维C、锌、钙等营养素,一次种植可以采收四到五茬,亩产基本上在2000斤以上。

9月底,恩施州出台2025-2027年油菜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按照梯度种植、集中连片、错峰上市、周年供应原则,在低山地区重点布局菜油两用基地,菜薹春节前上市,主推稻油轮作、玉油轮作模式;800米至1100米二高山地区重点布局菜油两用、菜肥两用、菜薹专用基地,菜薹春节后上市,主推玉油轮作、烟油轮作模式;1100米以上高山地区重点布局菜薹专用基地,4月至10月上市。

日前,恩施州建始县长梁镇七矿村龙家湾,百亩板蓝根油菜长势正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菜薹。手指轻轻一掐,带着露水的鲜嫩菜薹便落入篮中。“我们在高山、二高山、低山不同海拔布局种植板蓝根油菜,每亩产量可达2500斤。从销售情况看,市场前景好,效益十分可观。”恩施黎伯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纪斌说。

“冬闲变冬忙、增收再加码。”恩施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波表示,硒菜薹走俏,催生出特色鲜明的油菜薹产业链,一批优质新品种可作菜用或菜油两用,亩均增收近1000元,联农带农效应显现。2025年,恩施州菜油两用种植基地达5万亩左右,计划到2027年,全州油菜薹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菜油两用16万亩、菜薹专用4万亩、菜肥兼用(烟油轮作)10万亩。

开发特色菜籽油强产业

武陵山区种植油菜历史悠久,但菜籽油多为传统作坊自产自销,经济效益不高。建始县伯尚粮油有限公司创始人侯著碧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菜籽油加工老工匠,从事粮油加工近50年,受困于品种单一、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专家团队为伯尚公司筛选优质品种,引入低芥酸、低硫苷的高产双低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并联合湖北国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向当地合作社和农户推广油菜机械化直播密植栽培、专用缓释肥全营养一次性全层施肥等技术。

与其他食用植物油相比,双低油菜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且富含亚麻酸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更高。专家团队还帮助企业采用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升级高品质菜籽储存设施与菜籽油加工设备,拿下绿色食品认证。2024年,伯尚公司仅在建始县就收购油菜籽50多万公斤,为上千农户增收300余万元,营业收入突破2000万元,一跃成为规模以上企业。

同时,专家们还在武陵山区开展高油酸油菜全产业链开发,整合高油酸油菜新品种、菜籽油加工等技术,打造高油酸菜籽油品牌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汪波介绍,近年来,学校油菜团队扎根武陵山区,以“技术+产业+政策”的链式服务模式,推动“一朵油菜花”裂变为多条产业链。

得益于品种改良与技术革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恩施州菜籽油产业链从小批量加工模式向工业化转型,油菜综合产值超15亿元。

油菜花海活乡村

近年来,赏花游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尤其是当恩施七彩油菜花竞相绽放时,五彩斑斓的花海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形成高山地区独有的层层叠叠色彩交织,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彩色油菜是在传统黄色花的基础上选育而成,能开出白色、浅紫、洋红、粉紫、桃红和桔色等多种颜色的油菜花。11月初,走进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的高标准农田,彩色油菜的幼苗在新整的田块里整齐排列,为冬日大地增添了一抹生机,也孕育着来年春天的希望。

在农业农村部的对口帮扶下,安子堡村打造了“水稻制种+油菜花乡村游”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在油菜品种选择上兼顾了观赏价值与经济效益,按设计图案规划种植,形成“春满三胡”的大地艺术景观。“我们村今年种了1000亩左右油菜,有多个品种,花的颜色都不一样,到时候花开成景,特别好看。”安子堡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友华说。村民按技术要求规范种植,亩均效益可以达到1100元,带动周边群众200余户。

“每到春天赏花黄金期,社区的餐馆、酒店几乎天天爆满。”建始县业州镇安乐井社区党委书记罗启斌说。专家团队为社区量身定制产业规划设计方案,以“七彩花海”为依托,打造了“观光-体验-消费”三位一体农旅融合模式。

彩色油菜成为武陵山区观光农业的新宠,农户们趁势而上,在花海周边出售新鲜菜薹、菜籽油、蔬菜粉、板蓝根青菜泡菜等特色产品,让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香饽饽”。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晓云分析,通过“政-产-研”三方联动,深挖油菜单一作物的多功能性,既破解了山区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又将地形分散的“先天劣势”转化为特色种植的“后天优势”,不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的社会效益,更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绽放出经济、社会、生态“三重金”的综合效益。实践证明,科技小团队也能撬动乡村大产业,将进一步探索“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的纵深路径,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生命力的“绿色样本”。

近年来,恩施州大力实施油菜项目,富硒油菜薹已成为恩施农业的“新名片”,形成“春有花海观光、夏有油料产出、冬有菜薹增收”的多功能发展良好态势。

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部省联动项目推进会在恩施州召开。在恩施州挂职的农业农村部法规司二级巡视员毕国强表示,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恩施要持续优化油菜薹适配品种,把山区轻简化栽培、绿色保鲜等关键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户“种得轻松、卖得划算”。要创建“恩施油菜薹”州域公用品牌,推动油菜薹向酸菜、干菜、营养食品等深加工领域延伸。要深化油菜多功能融合发展,让油菜产业从“单一产出”向“多元增值”转变,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