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湖北省赤壁市,稻田里夜幕低垂,蛙声阵阵。一盏头灯在粼粼水光中摇曳,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蹲在田埂上,手持仪器专注地测着水质。
“一开始觉得这姑娘瞎折腾,她的办法能行吗?”赤壁市安丰村村民田洪明笑着回忆,“可她真就把我们眼中的‘魔法’变成了现实。现在我这老把式,也得跟她学新技术。”
田淑娴的农业梦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生根。20年前,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收入微薄,年少的田淑娴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土地产出更高效益。她在浙江海洋大学攻读捕捞学硕士学位期间,专注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南麂列岛,她对潮间带藻场修复及贝藻生态系统进行深入探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研发的“浮动藻礁”获国家专利授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乎长远生产效益”,田淑娴始终坚守这个信念。
2016年,田淑娴带着科技兴农的梦想回到赤壁。起步时只有十几亩地和一间简陋办公室,白天忙农活,夜晚挑灯学习。藻类暴发、鸭群生病等难题接踵而至,但她初心不改,最终成功构建“菌—藻—稻—虾—鸭”生态循环系统。据粗略测算,合作社的一亩田利润比传统种田提升5倍以上。更可贵的是,化肥减量60%,农药渔药减量80%,土壤肥力逐年提升,白鹭、萤火虫重返田间,田野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成功没有让田淑娴止步。她建起8200平方米水稻育秧鸭育雏一体化大棚,配套禽蛋加工厂和粮食仓储中心,开发智慧农场管理系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培训农民1000余人,带动赤壁地区掀起绿色种植浪潮。
“娴伢子脑子活,心肠热!”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刘大姐停下手中的活计对记者说,“她手把手教我们调水质、养菌藻,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管好几亩虾稻鸭共作田,收入翻了几番,日子更有奔头了!”
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服务辐射面积达2万余亩,带动年产值9000万元。今年她还牵头开展农业微生物替代化学农药试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生态低碳农业项目,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搞生态农业不是退回到刀耕火种,而是用最前沿的科技赋能最传统的产业。”田淑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今,虽获得了不少荣誉,但她不忘初心,作为“赤子归巢”高校联络站名誉站长,她积极推动人才回流,为青年学子搭建实践舞台。今年暑假,9名大学生在她的农场完成“沉浸式研学”,其中武汉理工大学学生的创业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一等奖。
站在新起点,田淑娴的目标更加清晰:“未来,我会带领村民们探索人工智能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菌藻与AI正在这位“科技魔术师”的手中,交织出现代农业的绿色新图景。